我们当下的舆论场真是无聊
日期:2025-07-27
一家很大的报纸面对巨人和怪物,却像是一个勇敢的小人物。每一天,这家报纸都在警告或宣称拯救我们,使我们不至于被大的利益集团吞没,这些集团企图颠覆普通人的利益◆■◆★■。巨人稀少的时候,就必须虚构一些巨人■◆◆。
但这就是我们当下所立足的土壤,确切地说◆■◆◆■■,有时像是“在水泥地上种花”。这不是愤世◆★◆,只是需要认清的一个现实:不要期待能有迅速而深刻的转变,对遇到的每一个有趣的灵魂都要珍惜。
我隐约觉得,那是一种“公共空间的坍缩”:对宏大叙事的祛魅固然也不失为一件好事,但除了那些能击中人们焦虑点、又具有娱乐性的琐屑话题之外◆■◆■,很少能让人有多大的兴趣◆★■■★。这是一种肉眼可见的生活狭窄化,而这其实又反过来强化了原有的困境。
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欺软怕硬,传统智慧则是精准识别谁软谁硬。从这一意义上说★◆★■◆,一个自媒体上众声喧哗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相,恐怕也必然会更保守也更琐屑平庸◆★。老实说◆◆★,它不喜欢深刻也没关系,如果能有自由,那也就还可以原谅,问题是这往往也没有★◆。
当然,我也没清高到对此完全不屑一顾★■◆◆■,每天在微信群里被这事刷屏,也多多少少知道,这事已经从最初的桃色新闻■■■★◆,延展到了医院规培的内幕、机会平等,乃至协和★◆■■“4+4■★”培养模式的利弊这样专业的话题。我看到有人因此不无欣慰地说,国内的舆论场还是进步了,公众没有停留在八卦出轨事件上★◆★◆★◆,而是顺藤摸瓜牵出了那么多问题。
那诚然也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反应,我不可能祈求公众幡然改变,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,但一个社会如果要有所进步◆◆★◆■,就需要开辟新的愿景,出现问题解决问题,坚定地往前推进★◆■■◆,否则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向内坍缩——所有人苦不堪言的“内卷”就是缺乏想象力和新思路的结果■★。
我早就意识到,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相当奇特的特质,就是集保守与激进于一身。说保守◆★■◆,是因为人们固执地抱持着传统的那一套■■★◆;说激进■★■,则是他们
舆论场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。麦克卢汉在《机器新娘:工业人的新民俗》中曾写道:
我倒也没愤世嫉俗到认为这些话题不值得关注,我之所以说当下的舆论场无聊,是因为类似的争论一次次搅起★◆■★■,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又是同样的绝望,这只能证明一点:中国人已经陷在这个困境里太久了★◆,情绪焦虑,却找不到出路。
有人来问我◆■■:“前一阵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和董小姐那么大的瓜,怎么也没见你写一篇?”
不仅如此◆★■■■,公众的反应其实是极度保守化的,这不只因为人们一如既往地热衷于道德审判◆★,还体现在一种敌视制度创新的广泛心态上:人们怀疑新模式最终只是方便了权贵子弟走后门,希望能在一个★◆■■◆★“平等竞争”的单一制度下内卷■★★。有一种声音居然认为◆■■,现在总算明白了文革的好处,言下之意,那才是个绝对平等的时代★◆■★■◆。也就是说,他们不满于当下■◆★,而把退回到过去看作是出路——甚至是唯一的出路。这意味着,他们没有什么思想资源来做出更好的应对。
试想一下,若干年后回头,当后人发现2025年的中国人在面临时代变革的大浪时,最关注的竟然是这些话题,他们会怎么想?也许对我们影响大得多的某些趋势★★■◆★◆、事件,在当下反而得不到关注和讨论。这就像一辆失控的列车在向前疾驰,而车上的人还在饶有兴趣地争辩刚才的晚餐有多难吃★■。
公共事件无论在当时如何引人关注,大抵都无法逃脱被淡忘的命运,公众的注意力也许很快就会转向新的什么“大瓜■★■◆★”,像这样追逐着一个个热点■■★◆,到头来很难在头脑里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想法◆★,而更像是在一个眼花缭乱的市场上■◆■◆,对每一个掠过自己眼前的新事物做出本能的应激反应◆■◆◆。那不是思考■■★◆。
我没什么好写的■★。要谈论一个事件,如果没什么值得一谈的角度和新意,那还不如闭嘴◆★■■■★,本来我也不是什么话题都能谈。
在我看来,这次舆论场跟以往也没多大差别:每一个人似乎都很了解内幕,也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做出判断。在媒体公信力急剧丧失的时代,已经很少有记者再去挖掘有深度的可信信息,只剩下“吃瓜”——就算是严肃的议题,也需要包裹在娱乐化的糖衣下,才能激起公众的兴趣,那完全是一派喜气洋洋的严肃。
舆论场原本不该这样◆★■。我们应当有更开阔的视野■◆◆★★■、更多元的话题,当然还值得有更高质量的争论◆◆,然而现在,似乎14亿人在好几天的时间里■★★,除了这点破事,似乎都没什么更值得关注的了◆■■■★。这才是问题所在。